在忧乐名城巴陵地界,有一座较高的山叫黄茆山,以寸草不生闻名;山下有一处屋场,几百年来,却因人得名,这个屋场就是袁德仕。袁德仕本是人名,后来却成了地名,今在熊彭村,关于它的由来,有这么一个故事。
明洪武年间,受元末明初连年战争的影响,湖南人口骤减,江西人袁德仕响应洪武帝“四省填湘”号召,扶老携幼自赣入湘沿幕阜山脉西行,寻沃土以定居。话说入湘第三日,夕阳西下之时,一家人来至现在的康王乡熊彭村黄茆山下,沿山路西行,老人小孩都已是精疲力竭,饥肠辘辘,实在走不动了,于是一家人坐在山脊上休息。袁德仕便准备埋锅造饭,就此歇脚,住宿一晚。但这黄茆大山,因山石皆为风化岩,寸草不生,民间谚语:“黄茆大山,空大的”。一时寻柴火不得,只得吃些早上剩下的干粮垫肚。吃饭算是解决了,但山高雾大,夜间无火恐湿寒难耐,加上野兽出没,此地不能长待。想继续赶夜路,可妻子骆氏有孕在身,长子文照还只两岁,老母亲风湿的腿经夜风一吹也痼疾重犯,正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打头风。踌躇间,夜幕降临,烟笼群山,薄雾朦胧,洞庭湖的寒气袭来。正为难之际,但见不远处山涧下,有一灯光绰约,知道定是一户人家,袁德仕便带着家人下山而来,准备借宿一晚,顺借主人家锅灶,弄顿热饭。行至近处,才发现原来是一座寺庙,名曰:碧云庵。因携有女眷,一时不好叩门,正思忖间,山门吱呀一声开了,出来的是一位银眉白须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袁德仕连忙双手合十,上前施礼。老和尚问了原由,同意他们借宿。行进寺内,但见迎面是一间较高房子,按寺庙建制,应该是大雄宝殿了,两侧各三间厢房,院内有一棵大樟树,樟树下面有一口井,除此之外,别无他物,老和尚便径直引他们到大殿住下,也不多语。只是袁妻骆氏有些微言,以为老和尚小气,舍不得厢房。一夜无话。
月落日升,东方既白。袁德仕一家便早早起来,准备与老和尚道谢告别,继续赶路。开得殿门,却见老和尚和衣在殿前屋檐下瞑目打坐,惊讶间,老和尚已站起来,袁德仕便问:师父昨晚就睡在屋檐下?老和尚不答,见袁德仕一家已打点好行装,知是前来告别的,便关切地说:施主扶老携幼,现在天刚蒙蒙亮,雾还没散开,湿气重,对老人小孩不好,还是吃些斋饭,等日出雾散后再走不迟。说话间,便向东厢厨房走去,袁德仕见老和尚说得有理,便安排母亲妻儿在大殿休息,自己跟着老和尚到厨房帮忙准备早饭,进得东厢房大门,但见大锅大灶,正诧异间,老和尚已洗完锅灶,在墙角用簸箕去拿南瓜、红薯,袁德仕便到院中井边打水,打水回来,见老和尚已选南瓜五个、红薯半簸箕,心想就我们几个人,吃不了这些,但也不好说什么,便帮忙洗净生火煮熟。一顿早餐搞完,卯转辰时,院子里热闹了起来,袁德仕出到院中一看,各厢房门都已打开,二三十个小沙弥陆续到院中井边打水洗漱,其中大的十三四岁,小的才三四岁,人虽多,但秩序井然,大的照顾小的,小的让着大的,也倒和谐,只是个个都骨瘦如柴,面黄肌瘦。欲言未言间,有两个大一点的孩子走到厨房,帮老和尚分配早餐,孩子们也聚拢过来,领着自己的早餐,蹲在屋檐下吃了起来。
早餐期间,袁德仕了解到这些孩子都是因为连年战乱造成的孤儿,多为临近几个村庄的,也有老和尚云游时收留的。这座寺庙原有五六个和尚,都因战乱外出云游或死掉了,现在只剩老和尚一人。老和尚法号凡觉,原是南岳祝融峰上南岳大庙里南岳圣帝坐下四大护法之一。元朝末年,群雄逐鹿,争夺天下,各路兴师之军相互吞并,最后只剩下两支势均力敌的部队:一支是据江州(九江),拥湖广、江西等广大区域的陈友谅部;一支是据集庆(南京),拥江苏、安徽等广大区域的朱元璋部。两支部队为争天下,在长江流域多次交锋。最大一次是元至正24年(1364)年的鄱阳湖大战,时值暮秋,第一场大战,朱元璋率部自长江下游攻打陈友谅“铁索连船”,朱元璋本想再造赤壁之战佳话,只可惜孔明不在,难借东风,火攻不成反被陈友谅部借大船优势,掩杀将士无数,大败而归。后座下大将常遇春献计说:主公皇觉寺出家,乃真龙天子,何不请菩萨指点?朱元璋深以为然,便派人赴五岳献祭,请破敌之法。鄱阳湖属南岳圣帝护佑之地,上神便指派南岳圣帝教授朱元璋破敌之法。南岳圣帝便又指派座下护法和尚(法号凡觉)来至朱元璋军帐,重练水军。月旬便再与陈友谅交战鄱阳湖,陈友谅有前战胜绩,兵骄将傲,不把朱元璋部放在眼中,依旧采用“铁索连船”,在鄱阳湖摆开阵势。朱元璋部在常遇春的指挥下,按依凡觉和尚的指点,化整为零,分头进击,派遣二十一名敢死队分乘七艘小船,船上装满硫磺、火药、船尾置身穿盔甲稻草人数位,快速向陈友谅船队推进。陈友谅的战舰太大,又以铁索相连,加之时值秋季湖水落浅,洲滩众多,尾大不掉,行动不便,貌似排山倒海,实处被动挨打地步。当常遇春派出的七只小船冲向汉军战舰时,二十一名敢死队员浮出水面,跳进船舱,将点燃的火把、硫磺和火药向巨舰掷抛,霎时陈友谅巨舰连环成了一片火海。常遇春麾师掩杀,陈友谅部被焚死溺死者不计其数。后陈率余部向幕阜山逃跑,朱元璋派军追杀,一路来到了黄茆山中,陈部依山据险死守。朱元璋一时攻打不下,便再次找到凡觉和尚,凡觉和尚继续用火攻,放火烧了陈友谅部,一路来到了黄茆山中,陈部依山据险,和尚便继续用火攻,放火烧了黄茆山,一时间陈友谅部死伤无数,最终在南逃浏阳境内时被朱元璋的部队全部消灭,朱元璋一统天下。凡觉和尚护国有功,朱元璋派人请至南京,论功行赏。但南岳圣帝却认为凡觉虽护法有功,却在助战过程中杀戮过重,罚下山去自省。凡觉和尚便云游四方,到处积德行善,以求改过自新,重回山门。说来也巧,云游过巴陵地界的时候,来至黄茆山下,见黄茆山寸草不生,知是自己当年罪孽过重,便在山下修一寺庙,守山修行。几年的云游一路收留了几个和父母走失了的孩子,再加上收留附近村子里的一些孤儿,便在庙里照顾起他们。
听到这些,又想到老和尚昨晚在檐下打坐而眠,袁德仕有些惭愧,昨晚还在听妻抱怨老和尚,以为他是小气,原来厢房都住的是这些孩子,便由衷感动。吃过早饭,和母亲妻儿商量,决定就在此处安家,一则是帮老和尚照顾这些孩子,以报借宿斋饭之恩;二则老母腿患风湿,爱妻身怀六甲,也该安定下来了。主意一定,便和老和尚商量,老和尚也很乐意,便引袁德仕出寺门选址。刚出山门但见这里层山环绕,形成一块盆地,环境优美,溪水潺潺,只是除了寺庙周围的几亩菜地外,其他地方寸草不生。几经勘察,便在寺北择一靠山面水开阔地,打基建房。建房期间,老和尚倾力帮衬,小沙弥们也帮忙挖窑烧砖,不到半年,一栋三间房的茅草屋就建好了,说来也巧,就在房子建好那晚,骆氏临盆,产下二儿文福,真是双喜临门。
自此,袁德仕便开荒种地,挖山栽树,老母妻子就帮着碧云庵寺的老和尚照顾孤儿们。天道酬勤,不到三年,原本寸草不生的黄茆山,已围着袁家茅屋和寺庙有了百余亩绿意,一时间引得百鸟来栖,花香四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正因为袁德仕当年植木不已,到现在整个黄茆山附近,也就数袁德仕屋场附近的绿化最好了。同时与小沙弥们一起在碧云庵寺西面开垦出百十余亩良田,一到收割季节,孤儿们和袁德仕就忙得“不亦乐乎”,一年的收成也够自己家和寺里的和尚们吃,也不用天天红薯饭、南瓜汤了,由于生活的改善,小沙弥一个个茁壮成长。
多年无话。到建文年间,袁德仕一家再添三男二女,加上文照、文福,成了儿女七人的大家庭。小沙弥也一个个长大成人,附近村子的几个孤儿都各自下山成家娶妻生子了;云游收养的孤儿有的随老和尚出家了,有的也就在黄茆山下安家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袁德仕坚持耕读传家,教育子孙克勤克俭,五子以才见用,且兄友弟恭,睦邻友善,一时间远近村民都夸赞袁德仕,一则称颂德仕公知恩图报,扶弱济贫;二则夸赞德仕公育人有方,子孝孙贤。随着时局稳定,大家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临近村子来碧云庵寺烧香祈福的人越来越多,正是:家福佛显圣,国安愿多灵。原来在碧云庵躲难的孤儿们也携妻带子来看看老和尚或到袁德仕家串门。这样大家来时见人打招呼都说去袁德仕家,次数多了,附近的人便管碧云庵寺和袁德仕家附近都叫袁德仕了。于是袁德仕便成了黄茆山下的一个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