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经开区 > 经开区旅游

铜盆街与庙前市

来源:经开区 发布时间:2017-04-04 16:23 浏览次数:1

据传原岳阳县有较古老的“三街六市九丘田”(如黄沙街等三街,黄岸市等六市,毛田、蔡家田等九田之说)。其中康王乡康王村就占一街一市,即铜盆街与庙前市。

铜盆街在今康王桥与落马桥之间,长约三里。解放后,造田修路时,在此处发现了不少断砖残瓦破罐碎壶之类的遗物。铜盆街名称的由来,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菩萨曾在黄茆山一带显灵。有一年,南港河发大水,致使康王桥与落马桥一带洪水泛滥,良田被淹,房屋倒塌,洪水数月不退。一天晚上一姓刘老汉梦见一个长须大耳、满脸煞气武士模样的人,他自言自语:“吾灵官也!”说罢腾空升起,用一把丈余长的铁质大刀,从黄茆山脚就地向北划去,地动山摇好一阵后,于是汪洋洪水顺着所划之巨沟向西流去……刘老汉一觉醒来,冷汗淋漓,原来还是一梦,他又惊又喜。第二天清晨,见康王桥塅畈的洪水果然全部退尽。

过了两年,黄茆山下一带瘟疫流行,卧床不起者无数。一天傍晚,有人见灵官菩萨,头顶一个闪闪发亮的大铜盆,从天而降,放在康王桥与落马桥之间的塅畈。铜盆径约六尺,高约两尺,只见灵官向盆内猛吹一口气,其气紫色,呼呼啦啦,紧接着盆内之水四溢……他将此水盛入无数葫芦里,分发给患者。说也奇怪,多数患者饮水后第二天病就好了。

当时老百姓见铜盆内的水一天到晚四溢不息,浪费了可惜,便在铜盆下方不远处挖了一口池塘,让溢出的水流入塘里。由于灵官菩萨开河除洪,铜盆显灵,来朝拜的人流不息,当地人便在大道两侧建房供外来人歇息、就餐、住宿……这里便成为了一条街市,人们便叫它为“铜盆街”。其街房屋整齐划一,一色青砖青瓦,门前台阶均用青石条铺就。五个门面一联,三十门面的中间立有一对大石狮,全街石狮有十多对。石狮皆栩栩如生,形态各异。街上有卖南货百货的,卖香纸鞭炮的,还有卖刀、剑一类兵器的;有铜铁铺、缝衣铺、木工坊、篾工坊等。据传,三国时期的周瑜曾几次来此街选购兵器,鲁肃也曾来此游观,这条街是广东及江西等地通往湖北及至京都的要道,也是驿道,设有驿站。后来南宋的任添统将军从京城返乡经过这里,留有落马桥的典故;清康熙皇帝顺驿道前来私访,修建了康王桥。人们为了传承历史,一九五六年全国办农业合作社,在这里组建的合作社命名为“铜盆农业合作社”。

庙前市在康王村的东北面,为一东西走向的地势较高的山冲,其名称的由来也有故事,人们为了纪念灵官菩萨,就在塅畈修建一座灵官庙,其庙坐北朝南,向着黄茆山,占地面积约五尺见方,高约七尺,火砖石灰砌就,上盖青色燕子瓦,四面外墙绘有兵书宝剑一类蓝色图案,惟妙惟肖,显得十分庄重。庙基高约二尺五,庙堂高约三尺余,庙堂正中安放着一尊木质座式灵官菩萨,高约一尺八,大耳,长须,怒目圆睁,满脸煞气,俨然一位即将临阵杀敌的英武之士。在这灵官庙旁挖一池塘,人们便叫它为“庙塘”。庙已在一九五八年拆毁,“庙塘”已用土填平,庙前市的名称至今还闻名遐迩。

铜盆街越来越繁荣,这街市慢慢向地势较高、较干燥的东北面的山冲发展,这山冲即现在康王村的袁家屋场。每年的二月初八和十月十六的两次庙会时,这里便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善男信女,情侣双双,蚕妇村氓;沽酒卖肉的,卖瓜籽花生的,买豆腐、酱菜的,杀牛剐马熬汤锅的,吆喝声,说笑声,沸沸扬扬,热闹十分。

沧海桑田,日久年湮。庙前市几经变迁,没有了往日的繁华。

明朝正德年间,有一知府叫袁运贞,闲游黄茆山,无意发现庙前市是一龙形地,地气腾升,正处生机勃勃之时,于是便在此处修路、植树、建屋。袁为官清廉,勤于政事,扶贫济困,与人为善,后被朝廷封五品,其夫人被诰封宜人。一连四代五人为官,有“四世五官”之称,至今五百余年,繁衍二十余代,两千余人,全屋场皆他的子孙,无一异姓。

而今,这里山清水秀,道路硬化,屋舍俨然,四时景物宜人,被评为康王乡的“秀美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