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经开区 > 经开区旅游

龙凤嘴和白湖寺

来源:经开区 发布时间:2017-04-04 16:24 浏览次数:1

岳阳经济开发区康王乡有个龙凤村,这名字的来源不是人们为了吉祥而取的龙凤呈祥之意,而是堪舆占卜家观地形地貌而得之。

龙凤村俗称龙凤嘴,“嘴”,指形状突出如嘴巴的山嘴。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堪舆家(俗称风水先生)来到此地考察半月之久。见一小块平原,东西走向,一条小河自东向西穿平原而过,还有一小湖泊镶嵌在平原上。平原呈狭长形,东西长约五千米,南北宽从几百米到一千来米不等。后来,人们将这小湖称之为白湖。将这小平原称之为白湖塅畈。又将这狭长平原分成两部分,东头小河上游部分称上白湖塅,西头小河下游部分称为下白湖塅。围绕上下白湖塅畈的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不算高,属大云山余脉,是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龙凤嘴属上白湖塅。

风水先生进一步考察山形地貌,发现白湖北面山形活像一条欲飞未飞的巨龙。龙的头、身、尾、爪、嘴、须一应俱全。尤其是龙嘴,一个小型山凹,凹里有一土丘好似口里含着的龙珠。与龙嘴相对的南面也有一个山嘴,中间相隔约一千米,并且一湖一河在两嘴之间。再看南面山形,风水先生大为惊讶,南面之山又活像一只似舞非舞的凤凰,头、翅、脚、尾皆有。南面的凤嘴对着北面的龙嘴,像要接吻,又像同时将头伸向白湖要饮白湖之水的架式,其造形真是鬼爷神工。风水先生不停地默念:“可遇不可求,可遇不可求……”

如果风水有灵而足可信,无论阳宅或阴宅占之,那还了得!那还不出帝王皇后?

后来,凤嘴山头有人建房,现在住着周姓人家,也有其他姓氏的居住。

龙嘴之地也有人建房,但正龙口的小山凹没人敢住。说法是即使是宝地,也要与所占人八字身份相称,否则适得其反。再后来有人在龙嘴建了一所寺院,名叫白湖寺,有不少的人出家在寺里为僧。

龙嘴和凤嘴之间的平地也有人建房,因地处湖边,旁有良田,所以该屋场称之为湖田塅,以刘姓为主,现在人丁兴旺。

提起白湖寺,在岳阳市内赫赫有名。白湖寺出名主要是寺里的和尚能力强。曾经有一方丈叫宋尧晴,人称宋太公,是前清入翰林院进士,他不但对佛经很有研究,诗词歌赋也精通。晚清大将刘璈,岳阳临湘人氏,死后请的武汉和尚做斋。武汉和尚的经书是黄马所驮,白湖寺的经书是白马所驮。“白马驮经”说的是东汉明帝(公元58—75)时,摄摩腾竺法兰应汉使之请,以白马驮经东来,初置鸿胪寺,后建白马寺于洛阳西雍门外。与黄马所驮之经可能不是一个系统,这是佛教初传到中国的概况,距今近两千年。白湖寺的和尚前去刘璈经堂论佛辩经,对方败阵认输走人,只好另请白湖寺和尚做斋。

白湖寺的和尚不但传教、做斋,还创作了大量的唢呐曲调,如丧事所吹的《哭山坡》、《海棠花》、《水波浪》、《名杨灿》等。曲子旋律优美、音域宽广、发音响亮、感情哀伤,表达对死者的怀念,扣人心弦,恰到好处。还有迎亲曲《大开门》等曲调,充满喜庆祥和。这些曲调至今还在岳阳县多个乡镇流传,成为民间吹打乐中的经典曲调。

白湖寺的和尚还给人治病。他们治病不是度关、画符、收魂等,而是切脉看病开药方,并且效果特佳。很多药方流传在民间,杨埠村任汉龙先生就收藏着部分白湖寺和尚的药方。如果有人能收集整理,将是一桩有关功德之善举。

白湖寺的出名是有其特色的,当时就有“重湖寺的吹、合盘寺的打(打击乐器)、白湖寺的写(方言读xia)。”等一些俗语流传。

白湖寺湮没在历史的流转中,僧人也流落民间以做道场、超度亡灵等获取报酬为生,并将技艺、经文传授下去。时下僧人不出家,不受规戒,名义上称和尚,实则蜕变为做应付的艺人。但他们也披袈裟、念佛经、敲响器、吹竹笛唢呐等,佛教教义也许他们自己也不信。这样的人现在还有约数百人,分布在康王、乌江、西塘、龙湾、新开、筻口、昆山、平地一带,都是白湖寺的传承人,也是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人。

至于南边的凤嘴,主要是周姓居住,现在俗称龙凤嘴周家。

据传,当地人历代有在朝为官的。时有谚云:“凤形对龙形,代代有人坐朝廷。”后来有人眼红,也可能是与人结了怨,因凤翅又不在凤嘴周姓人的产业之内,所以别人将凤翅挖断。凤不能飞了,在朝为官的人就极少了。不过有一事一直成谜,龙凤村不但人丁兴旺,而且妇女生育的双胞胎特别多,还有三胞胎的,而在双胞胎中,龙凤胎(一男一女)居多。与水土有关?与饮食有关?与遗传有关?还是真的与风水有关?——不得而知。还是留给科学家和风水先生们去探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