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开区创新方式解拆迁安置户住房难题
盛夏时节,经开区金凤桥管理处监申桥二期小区内,不少居民正冒着酷暑“扎堆”忙着装修。
“盼了10年,终于有了新家!”李小平既是居民,也是小区物业管理人员。他说,因为征收拆迁,过去10年间几次搬家,直到2021年监申桥二期小区699套安置房交付,一家人才彻底告别了居无定所的日子。
“终于有家了”的幸福感不止涌向了李小平一家。过去3年间,经开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钢牙啃硬骨的决心,解决了拆迁安置房久拖不决的难题,全区数千户拆迁群众基本实现了“告别居无定所,领钥匙搬新家”,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变“难题清单”为“使命清单”
作为国家级开发区,自建区以来,经开区便承担着全市项目建设主阵地的使命。为服务项目建设,经开区出现了大量拆迁户,相应地也需要建设大量的安置房。
“从2002年至今,全区项目征拆共需安置房10588套和宅基地1722个。”经开区征收安置工作局副局长张小华介绍,近年来,经开区快速跨越式发展,腾地面积大,安置对象多,安置房建设进度远远赶不上安置需求速度,截至2018年底,经开区累积下来的安置房欠账有4985套,宅基地缺口超过1010个。
安置房久拖不决,有的拆迁群众一等就是5年、8年,甚至更久。一时间,民怨沸腾,矛盾丛生。
一套房的背后就是一个家庭,几千套房的背后就是几千个家庭,就是数以万计为经开区发展作出贡献的群众。发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倘若连住房问题都解决不好,何谈“人民共富”?对此,经开区的决策者们有着清醒的认识,决心下大力气解决拆迁安置户住房问题。
2018年,经开区将安置工作列入“使命清单”,经工委会多次讨论后,于2019年启动了安置攻坚“三年行动”,成立由经开区主要领导挂帅的安置攻坚行动领导小组,调动人、财、物,提供要素保证,构建起“工委管委会领导、安置部门牵头统筹、相关部门履职配合、属地协同推进”的安置工作新格局。
自此,经开区安置工作驶入快车道。
用“为民指数”提升“满意指数”
但是,任何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安置房建设所面临的土地、资金等诸多难题都制约着这项民生工程、民心工程的推进。面对待安置群众一次又一次的到访询问,看着他们满怀期盼的眼神和听闻暂时无房可分时的落寞,每一个安置工作人员的心里都像是被压了一块巨石。
“群众期盼的,就是我们要干的。不能让群众由希望到失望,而是要让失望重新燃起希望。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来提升拆迁群众的‘满意指数’”。这份民生情怀,催生了经开区化解安置房历史欠账新做法。
“安置房问题是个‘烫手山芋’,非实干创新、大胆作为不能彻底解决。” 经开区征收安置工作局局长管利平说,为此,经开区举全区之力,通过自“建”安置房,回“购”安置房,提“供”限价房,“买”断安置资格,“清”查安置资格,“推”行自主安置,“让”利市场安置等7个途径,解决房源供应不足问题。
管利平说,这些举措有的是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模式,例如“让”利市场安置模式,就是推行出让地回购部分房源安置,推动在大桥二期项目按市场化模式安置450户;有的是立足区情实际大胆创新,如开全市先河出台《安置房安置资格处置新办法》,通过“买”断安置资格,用货币补偿的形式集中消化1210户“安置资格”;有的是通过实干撬动工作,如“清”查安置资格,通过核查上百万条拆迁户数据信息,取消安置资格216户。
安置攻坚“三年行动”推动了经开区安置工作提速增效。截至目前,全区安置欠账减少为安置房671套。待大桥二期安置小区交付,以及通过企业自主安置、货币买断安置资格等方式,有望在近年化解全部历史欠账。
解“急难愁盼”纾忧居之困
近日,王家河畔黄金小区居民王军辉又看到了“联合服务队”在小区进行走访登记、开展安全排查。“虽然小区没有维修基金,但他们每年都会来两三次,集中解决我们反映的问题。”
王军辉所说的“联合服务队”实际上是由经开区征收安置工作局、小区所属通海路管理处和社区的工作人员组成的专职队伍,通过定期检查,消除安全隐患,解决安置小区居民的急难愁盼,提升幸福指数,改善人居环境。
补齐安置房缺口让群众从“忧居”到“有居”,但实现从“有居”到“优居”的改变,则是安置工作必须写好的后半篇文章。
为此,2019年以来,经开区率先将原有的安置小区纳入旧改范围。通海路管理处阳山新村小区是该区第一批实施改造的老旧小区之一,经过改造,不仅全面解决了困扰居民多年的雨污分流、水压偏低等问题,还通过党建引领,实现了基层治理再升级。2019年至今,全区共完成5个安置小区提质改造工作。
在做好老旧安置小区改造的同时,经开区还克服安置小区无维修基金、无物业管理等重重困难,采取财政兜底的方式解决小区日常维修问题,出台《集中安置小区物业管理办法》,逐步将安置小区的物业管理推向市场,以求一劳永逸解决安置小区的管理问题。
2021年,经开区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扫清了安置房办理房产证的诸多障碍,开全市安置小区办理房产证之先河,完成了阳山新村、茶园小区等4个安置小区117户不动产登记换证工作,并将在今年内陆续完成1558户房产证办理,探索形成“经开区模式”的同时,也用为民情怀医好了安置群众多年无法办理产权证的“老心病”。
几千个家庭,在苦等少则五六年多达十几年之后,在短短3年内先后圆了“安居梦”。正陆续忙着装修、搬进新家的监申桥二期小区居民说:“原先有多失望,现在就有多幸福!”